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:我不是刘封

第216章 刘封升官,大将军兼徐州牧(求票)

三国:我不是刘封 神纹本神 9716 2025-04-12 12:17

  

  

骗人先骗己。

  只有将己方人一起骗,才能让对手捉摸不透。

  虽然将己方人一起骗有概率造成己方人信以为真后为对手所趁,但相对于成功的诱惑,这点风险是可以接受的。

  没有任何的计策是不冒风险的。

  与人斗,不仅需要高明的计策,还需要敢赌的心态。

  刘封不赌钱也不擅长赌钱,却敢赌命擅长赌命。

  成了,刘封名震中原。

  不成,刘封愿赌服输。

  刘封开的这一盘赌局,让长安的刘备如吴懿、张飞一般成了“受害者”。

  从理智上来判断:刘备断定是俩熊孩子在这假打玩闹。

  从感情上来判断:刘备又担心俩熊孩子真受流言蛊惑。

  从情报上来判断:江陵城有法正、张飞、黄忠、费祎、李严、董允、马良、蒋琬等等公卿大臣在,结果依旧让流言满城,连刘封都被迫自合肥返回江城,再加上刘禅都出兵了,这要是没点儿矛盾,刘备心头是不信的。

  下意识的,刘备想到了袁绍,想到了刘表,想到了曹操。

  “权力会让人的心态发生扭转,朕之二子,应该不会走前人旧路吧。”刘备忽然有些不自信了。

  倒不是刘备失去了理智。

  而是远在长安的刘备,自在长安祭祖后,其实已经很少理军国大事了,自然对远在荆扬的二子在信息上了解不够及时。

  用刘备的话来讲:打了一辈子仗,也该在长安享受享受了。

  朝野的权力基本都在向刘禅过渡。

  刘备虽然也想如刘邦刘秀一般快速统一,但现如今的情况毕竟是跟刘邦刘秀时期截然不同的。

  刘邦是群雄灭暴秦然后横扫群雄,刘秀是群雄灭新莽然后横扫群雄,都是前期各路诸侯打着一致的旗号去推翻原有政权后再群雄逐鹿。

  不需要有道德压力,更不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,谁能打谁能聚民心,谁就是赢家。

  而刘备有能力逐鹿的时候,面对的已经是曹孙两个庞然大物。

  如今能在六十六岁之龄看到孙权势力彻底覆灭,已经可以自傲了。

  年龄太大,如果还要事事都操心,指不定哪天就去见高祖了。

  相反。

  在长安接着奏乐接着舞,将心态放宽,将权力过渡,没准还能多活几年。

  再加上有刘封这个善战的长子,刘备也能安心的在长安城中享受享受这难得的悠闲。

  “速召丞相来见朕。”

  刘备没有在这内耗猜测,而是直接派人召诸葛亮入内商议。

  在荆扬信息的了解上,诸葛亮比刘备更详细。

  刘备可以享受,身为丞相的诸葛亮目前还不能享受。

  “恭喜陛下,贺喜陛下!”

  诸葛亮只是看了一眼由吴懿直送给刘备的密报,就拱手向刘备祝贺。

  “嗯?”

  刘备眉头一挑:“丞相,如今二子相争,流言四起,朕又能有何喜?”

  刘备也想欢喜,奈何吴懿在密信中都快将这事定性为“国之危”了,实在是欢喜不起来。

  诸葛亮一本正经:“太子有锐意进取之心,此为一喜;太子识破流言将计就计,此为二喜;太子武德充沛,此为三喜。有此三喜,陛下何谓无喜?”

  刘备一愣,随即扶额:“丞相,太子哪有这般手段。倘若真如丞相所言三喜,必是燕王暗中教太子如此。”

  诸葛亮顺势而言:“太子燕王兄弟不疑,联手用计,此为四喜。”

  听到诸葛亮说的第四喜,刘备的脸上也浮现了不加掩饰的骄傲。

  瞧!

  朕的二子,远胜于袁绍刘表曹操之流的儿子们。

  刘备本就对吴懿的密信没有尽信,理智上也相信刘封刘禅不会相争到流言四起的程度,此刻有诸葛亮“四喜”理由,这心底也塌实了不少。

  “燕王和太子既然联手瞒朕,必有所图,丞相以为,朕应该如何配合?”跟聪明人说话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弯弯绕绕,往往一提点就能会意,不需要再分析过来分析过去的。

  刘备言简意赅,直接询问“如何配合”,配合好了,才能让刘封刘禅兄弟的图谋更有概率达成。

  诸葛亮只是略微一想,就有了答案:“臣以为,陛下应该表现得昏聩一些。”

  “昏聩?”刘备一愣,没想到诸葛亮竟然会是这样的答案。

  低头认真思考了一阵。

  刘备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。

  诸葛亮还有两个字没说,那就是昏聩的前面再加上“年迈”二字。

  年迈昏愦,这是个不错的借口。

  强如汉武帝,晚年也会有玩崩了引起太子谋反自杀的昏聩之举。

  这种昏聩之举,并非是智力衰退,而是体现在政治平衡术的失控。

  又如曹操。

  在立曹丕为世子后,又默许曹植势力的存在,导致邺城政治集团持续分裂,虽然体现了平衡的政治权谋,但客观上也加剧了曹魏内部的派系争斗。

  曹操能犯的错误,刘备同样能犯。

  天下英雄唯你我,年迈了昏聩点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。

  只是这如何昏聩,也是有讲究的。

  既要昏聩到让曹魏君臣相信刘备真的“昏聩”了,又不能真的让大汉政治集团分裂。

  这其中的度是需要把控的。

  思索片刻,刘备直接询问:“朕应该如何昏聩?”

  在刘备思考的时候,诸葛亮就已经有了计较,遂道:“陛下可正式下诏,封燕王之子刘林为吴侯,赐婚孙权之女孙鲁育为刘林之妻,念刘林和孙鲁育年幼,可暂将孙鲁育养于皇后宫中,待成年后即可奉诏成婚。

  再论燕王平江东、取合肥之功劳,加封燕王为大将军、兼徐州牧、假节钺都督徐扬诸军政,享‘入朝不趋,奏事不名,剑履上殿’之权。

  燕王麾下周鲂,可擢升为扬州刺史;陆逊,可擢升为平北将军兼庐江太守。

  其余文武,由燕王自行委任呈请。”

  刘备一听,眼皮子都忍不住直跳。

  诸葛亮这是要搞大事啊!

  虽说刘封平江东、取合肥是得封赏,但由刘备直接封赏刘封为大将军其实是不合适的。

  正常而言。

  应该是刘备死后,由刘禅来加封刘封为大将军,这叫君恩。

  可刘备直接让刘封为大将军,等刘禅继位后就封无可封了。

  换个正常的皇帝,都不会让刘封在这个时候当大将军,这哪里是封赏刘封,分明是在故意挑起刘封刘禅的对立。

  话说回来。

  不少帝王又都喜欢这么玩,尤其是本身有本事的帝王,都喜欢拿一个儿子当另一个儿子的磨刀石。

  帝王多寡恩。

  这基本上都是共识了。

  似刘备父子这般重感情的是很少见的。

  诸葛亮让刘备昏聩,其实是让刘备用“常见的皇帝思维”来表现出昏聩。

  “会不会太冒险了?”

  刘备思考许久,有些担忧。

  用得好,那叫奇计;用不好,那叫昏招。

  诸葛亮凝声道:“陛下的担忧,臣也清楚。然而,不论陛下是否昏聩,朝野内外的明争暗斗都不会因此而停息。

  流言计只是一介小计,若无公卿大臣的推波助澜,又如何能让流言在江陵城肆虐?

  眼下还没有与伪魏决战,且大汉甚至都还没入主中原,针对燕王的暗流就已经涌动如斯。

  陛下在时,尚能制衡;若陛下仙去,以燕王的性格,又岂能容忍?届时燕王与太子,不论怎么做都是错。

  倒不如趁此机会,让暗流都涌到明面上来,同时也向天下人证明:太子与燕王即便面对满城流言也依旧是兄弟不疑,反而会借机联手对付伪魏。

  今后再有流言计时,就算太子和燕王真的闹了矛盾,天下人也只会以为太子和燕王又在玩诈。

  如此,朝野可安!”

  诸葛亮抽丝剥茧的将刘封的意图逐一分析。

  要用流言计是吧?

  好!

  陪着。

  曹魏用一次,刘封和刘禅就明面闹一次矛盾,然后暗地里联手对付一次曹魏。

  一次可能不会引起怀疑。

  二次,三次,次数多了,再傻的人也能看出端倪。

  不论是曹魏一方还是大汉一方想走偏门晋升的公卿大臣们,都得变得兴致索然。

  好家伙!

  搁这儿演我们是吧?

  主角儿你兄弟当,我们都是丑角儿?

  刘备起身踱步,细细思考。

  良久。

  刘备斩钉截铁地道:“就依丞相之意。即日起,诏告诸郡!至于太子亲临宛城一事,可再去一诏命,称‘太子既已监国,自当独立决断军务,朕已年迈,太子当勉励之’。”

  说完。

  刘备和诸葛亮相视一笑。

  一君一臣,开始商讨具体的细节。

  随后。

  刘备令侍中郭攸之星夜兼程前往江陵宣布诏命。

  诏命一出。

  再次震惊了江陵的公卿大臣,以及城内士民、曹魏细作等等。

  且不提刘林为吴侯以及赐婚孙权之女,单就迁刘封为“大将军、兼徐州牧、假节钺都督徐扬诸军政,享‘入朝不趋,奏事不名,剑履上殿’之权。”就足以惊骇众人。

  而对太子刘禅诏命称“太子既已监国,自当独立决断军务,朕已年迈,太子当勉励之。”更是差点没直白的说:你都是大汉的准皇帝了,国之大事,自己看着办。

  “陛下这是要干什么?怎会忽然下达这样的诏命?这不是在刻意挑起太子和燕王之间的争执吗?”

  “燕王虽有平江东、夺合肥的军功,但太子出力不少,直接迁燕王为大将军,未免太过了。”

  “燕王之子为吴侯,燕王的亲信周鲂又是扬州刺史,燕王又自领徐州牧,若等燕王拿下寿春,再取寿春,以徐扬二州之力,比之昔日西楚霸王亦不遑多让啊。”

  “陛下到底是何意?是怕太子继位后对燕王不利,不肯以燕王为大将军,所以才提前给燕王加上诸多大权吗?”

  “陛下竟然不反对太子出兵,难道是对太子有不满?还是另有深意?”

  “听闻前太常博士李邈,被任命为太子的行军参军了,看来传闻没错,太子只是在假意惩罚李邈。”

  “.”

  一时之间。

  江陵城人心惶惶。

  而曹魏的细作,也迅速的走各种渠道将消息传到了洛阳。

  “刘备这老兵子,终究还是年迈昏聩了,即便再宠爱刘封也不应该如此厚赏,现在就已是大将军了,等刘禅继位后还如何封赏刘封?

  这是觉得亏欠了刘封,所以想将徐扬二州都封给刘封吗?卖履老兵子,果然不懂人心。

  朕之计,成了!”

  皇宫内。

  曹丕开怀大笑。

  流言计的效果超出预期,这是自得知合肥被刘封攻破后,曹丕听到的最好消息。

  殿前。

  曹休摩拳擦掌,请命道:“陛下,臣愿戴罪立功入鲁阳,虽不敢狂言能生擒刘禅,但定能将刘禅大败。

  只要击败了刘禅,刘禅就无法提升军威来震慑刘封,主弱臣强,必生内乱!”

  蒋济谨慎而劝:“刘封一向多诈,倘若是刘禅故意吸引大军入鲁阳,实则是掩护刘封强取寿春,又当如何?”

  曹休大笑:“蒋尚书的意思,是刘禅甘愿当刘封的陪衬?一心为了给刘封树立威望,以便于刘封将刘禅取而代之?

  哈哈哈!虽然刘禅素来以谦逊至孝闻名,但他是刘备的亲儿子、是伪汉的太子、是伪汉未来的皇帝,岂会将帝位拱手让给刘封?

  即便刘禅真有这个想法,那群伪汉的公卿大臣,会让刘封将刘禅取而代之吗?

  陛下不过是用了一个小小的流言计,就让江陵满城人心惶惶,流言四起,若无人推波助澜,蒋尚书认为可能吗?

  即便真如蒋尚书猜测,寿春城高水深,又有满宠等人镇守,刘封纵有十万大军也破不了。

  当务之急。

  是调集精锐之士,将刘禅这一路的兵马击溃以挫刘禅锐气,之后就可休兵养民,静待伪汉内乱了。”

  曹休得意洋洋,一通分析,势猛如虎。

  在曹休看来。

  刘禅不可能为了刘封而甘愿当绿叶的。

  即便要当绿叶,那也是刘封给刘禅当绿叶。

  帝王家中无亲情。

  看曹丕就知道了。

  曹休的反驳,让蒋济无言以对。

  蒋济是基于刘封在军事上善诈来判断的,而曹休是基于刘封刘禅的立场来判断的。

  虽然都有依据,但明显曹休的判断更符合“人之常情”。(本章完)

  

上一章 | 下一章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